人物雕塑铜像_广场八路军群雕人像
世隆雕塑制造有限公司
雕塑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东西方都产生了无数不朽的名作。长久以来,用具像手法创作的样式占据了历史的主要篇章,成就了古希腊、古罗马等多个时期雕塑艺术的辉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更是将其推向极致,使后世的雕塑家不得不改弦易辙,挖空心思去另辟蹊径,甚至米氏晚年也致力于雕塑语言的种种新探试。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家贝尼尼细腻逼真地塑造物象,同时也追求整体布局的动态化和不稳定性,强调雕塑与建筑、绘画、灯光以及材料的综合运用。在尊重物象的基础之上,十九世纪的法国雕塑家罗丹强化激情引发,使手迹、刀痕、光影等充满材料特性与人性特征的形式语言益于整个雕塑形体。面对前人闪烁的艺术光芒,随着材料产业的发展,加工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物象认识的深入,形体准确再也不是高不可及的了。二十世纪的雕塑家们感到困惑与迷茫,他们不断寻求变革、创新、从各个角度寻找突破口。像莫蒂格列阿尼和贾科梅蒂的形体拉长,毕加索与阿基平科的形体构造,阿尔普的形体膨胀,卡德尔的形体活动,杜尚的原物置入,进而至纯粹体现观念的装置、行为等等,创造了繁杂与多姿的表现语汇。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彼此影响日益加大,风格差异是否也会趋于雷同呢?这个问题同样严峻地摆在刚刚砸碎限制思维的沉重枷锁、追求人性解放的中国雕塑家面前,一方面是有着广阔深远的传统雕塑沃土,另一方面是在反映现实、服务于公共生存空间方面,雕塑理论与实践基础仍相当薄弱,这就自然形成了几大格局:中国本土模式、西方传统模式、西方现代模式,三者交汇于当今的雕塑艺坛。人们对机械照搬西方传统模式而形成的概念僵化的雕塑样式不满而觉保守,又难以草率地挪用本土的复古样式,更不能容忍西方现代一些丧失美学原则的“作品”。雕塑向何处去呢?其实就体裁和成型方式而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具像与抽象等等,无所谓好坏高低,更不必褒此贬彼。它们都曾产生过精华,也各有糟粕,关键在于是否恰当运用所认同的美学原则,合理地体现本土的精神内涵,并且有独特的艺术品位。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莫过于将设计观念纳入雕塑,充实力量以强化雕塑设计观。